偃师:“最早的中国”擘画文化新图

文章来源: 时间:2019-03-29 16:44

 

   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进入倒计时,不久,“最早的中国”将在这里精彩呈现。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赋予的战略定位,洛阳围绕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着力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倾力打造“博物馆之都”,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二里头遗址,因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而备受瞩目。2017年6月11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在偃师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占地208亩,建筑规模3.1万平方米,总投资6.3亿元,将于今年10月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成为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浓墨重彩的一笔。

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为偃师市的文化事业擘画新图。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考古学家认定的“最早的中国”。境内现有被史学家命名为“华夏第一王都”的夏都斟鄩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夏商断代界标的尸乡沟商城遗址,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以及中原第一大陵唐恭陵、世界文化名人玄奘故里、客家人南迁祖根地等,还有皇陵、名人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760余处。

这些历史遗存渊源流长,绝无仅有,不可复制。距今约4000年的夏都斟鄩二里头遗址面积约300万平方米,60年间,历经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双轮车辙、中国最早“紫禁城”——宫城、中国最早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中国最早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并首次在宫殿区发现成组贵族墓及随葬其中的绿松石龙形器,发掘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出土文物万余件。

正在建设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将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

偃师将依托大遗址复原工程擦亮夏商古都名片,依托玄奘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持续打造玄奘故里,依托汉魏故城叫响丝路起点、客家祖地,并围绕洛阳打造“博物馆之都”目标,让这座拥有4000余年文明史的七朝古都重放异彩。

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为文化龙头,偃师将配套同步规划建设占地613亩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展示,并建造湿地、稀树草原风貌景观及手工业作坊功能区等,模拟展示古环境景观。

打造博物馆“星星矩阵”。偃师市商城博物馆馆藏的4万多件文物及展品,述说着夏商王都璀璨的历史文明。这是中国唯一一座集夏商研究、陈列、宣传为主的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主要展出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两座都城遗址——夏都斟鄩(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都西亳(偃师商城遗址)历年来出土的文物。

这里有碑刻艺术展馆,荟萃了历年来在偃师出土的历代石刻,包括碑刻、造像、翁仲、墓志等200件(套),有东汉“侍廷里父老买田约束券”,道教“肥致碑”,蔡邕书丹的“熹平石经”(残块)等。偃师还大力发展民营博物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耕读传家精神。

立足优势,偃师将努力谱写历史文化传承华章。(转自《新华网》 作者:邓金慧 黄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