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精彩篇章

文章来源: 时间:2018-12-14 16:29


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作为洛阳市下辖唯一的县级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是河南省经济扩权市、对外开放重点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近年来,偃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洛阳市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砥砺奋进,加快建设富裕活力人文美丽幸福新偃师,当好洛阳率先发展排头兵,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精彩篇章。21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86元;先后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多项荣誉。

民营经济蹄疾步稳奔向新时代

投资18亿元的大项目1个月签约、3个月开工,当年实现投产见效……今年3月入驻偃师市产业集聚区的新星轻合金材料(洛阳)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先激动地说:从这个项目洽谈签约到落地,我们感受到了偃师服务和偃师速度。

转型升级等不得慢不得。偃师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创新开展百项工程攻坚活动,将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项目纳入其中,对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首席服务官服务、周例会协调、半月督查、双月联席会、双责双促等制度机制,实现项目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偃师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河南自贸试验区洛阳片区建设为契机,从优化营商环境入手,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以软招商带动强质量,为老典型带来了新动能

面对经济转型大潮,偃师立足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张牌,紧紧围绕洛阳市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9+2"工作布局、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确定了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现代物流产业为新兴产业,以电子商务、文化产业为特色产业的"222"现代产业体系,以体系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速。

偃师被誉为中国三轮车之都,国内近40%的三轮摩托车在这里下线;偃师拥有全国最大的分子筛生产基地,产品关键指标入围国际前三名,成功打破了进口产品独大的局面。在两大主导产业中,三轮摩托车产业已形成从车架、后桥、减震器等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产销基地,并朝着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源车产业基地迈进;以建龙微纳新材料、龙海玻璃等企业为龙头,正在形成分子筛吸附材料、金属复合材料、超薄玻璃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两大新兴产业中,以东方日升、万年硅业、万吉新能源等企业为龙头,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从多晶硅、拉棒(铸锭)到组件、光伏电站等的光伏产业链;以林安国际商贸物流城、华润医药、健稷粮食合作社等企业为龙头,现代物流产业已形成集三轮车新能源车零部件和整车物流、医药物流、农产品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在两大特色产业中,以bgp云计算数据中心、万村淘科技、万达快线等企业为龙头,电子商务产业已形成从仓储到电商平台、电商培训等较完整的产业链;以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玄奘故里文化产业园、商城遗址保护展示等项目建设为契机,文化资源优势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进入新时代,偃师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撑,助力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到2017年,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入1557亿元,民营企业总数超5000户,吸纳就业人数22.1万人。

改革开放40年,政策给力,爬坡过坎,转型发力,偃师民营经济一路奋进、一路精彩,实现了从微不足道举足轻重的历史飞跃。

——民营经济占比稳步提高。1986年,国有及集体工业总产值占比达91.5%,私营、个体工业总产值仅占8.5%;2017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46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92.7%,其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达75家,超10亿元5家。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再创辉煌。1978年全社会投资总额仅为1187万元(0.12亿元),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0亿元,年均增长23%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跨越。1978年经济总量仅为1.45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超过500亿元。

一组组喜人的数字,正是偃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更是走向富裕活力人文美丽幸福新偃师的美好开端。

生态环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河水清澈、水草繁茂、鱼虾成群,曾经水清河晏的伊洛河承载了多少人的美好的记忆。

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靠什么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这场硬仗?关键是要找准问题,精准发力。偃师把环境污染防治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出台史上最严的环境污染防治管控措施,集中精力打赢五场硬仗,守护偃师蓝天绿水。

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治理歼灭战。对辖区范围内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及土地、环保等手续不全的企业进行全面深入排查,对发现问题的企业立即关停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严格落实两断三清。去年以来,偃师已排查散乱污企业1582家,按照取缔类、升级改造类、搬迁改造类正在进行集中整治。

开展扬尘治理持久战。狠抓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全面落实七个百分之百;开展零点夜查,突击治理渣土车扬尘,查处渣土车交通违法行为3000余例;城乡环卫工人全天不间断进行保洁,各类环卫机械坚持一日四洒”“一日两洗;开展夜市及露天烧烤集中治理专项行动,治理规范300余家;建成3个洁净型煤生产配送中心,取缔散煤销售点25家,拆除燃煤散烧设施4004余个。全市供热入网面积440万平方米,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75.1%。完成双替代民生工程5300余户,淘汰老旧车6000余辆。

全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偃师上下众志成城力啃硬骨头,从源头截污治污,让碧水清流重现。偃师启动实施了两河两渠综合治理、伊洛河排污口整治、黑臭水体治理、中州渠人工湿地提标改造、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设标立界等项目;开展河流清洁行动,清理河道5500米,清理垃圾8处,取缔砂场10处。

打响土壤污染防治保卫战。偃师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并重,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协同推进风险管控、污染预防、治理修复三大举措,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加快推进伊洛河河岸绿化工程。对伊、洛河两岸背水坡以外进行绿化,绿化带30米宽,今年以来已完成绿化种植面积1010亩,完成投资约3500万元。

2016年,偃师优良天数达标212天,2017年达标269天;两年的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和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城建提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新城

深秋时节,偃师城区就像一幅崭新的画卷,洛河两岸花红柳绿,人工湿地白鹭嬉戏,城市道路一街一景,游园绿地见缝插绿,文化广场上欢歌载舞……这是偃师坚持文明创建与城市建设内外兼修、城市转型与民生改善融合推进的成功实践。

七朝古都,文脉流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文化精髓贯穿于城市建设,文明根系深植于城市发展。紧抓历史机遇,加快推进二里头国家遗址博物馆及遗址公园建设、汉魏洛阳故城的龙虎滩湿地游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注重提升偃师城区文化品位,重塑城市古韵新风,用无声的建筑传承文化记忆,诠释着薪火相传的使命和担当。

近年来,偃师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提质工程。集中打造了一批公益广告主题街道、主题公园、主题社区、主题学校,还设置灯杆公益广告牌5000余块、文化墙3万多平方米。设立好人广场”“道德模范一条街,在村镇按照一村一特色、一街一亮点的整体布局,集中打造了12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并建成31个村级家风馆。以春风化雨培育文明乡风,潜移默化地引领着越来越多人朝着最美前行。

结合文明为根,文化为魂的城市建设理念,偃师还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美丽新城的目标。以双十工程为引领,以城市创建促发展惠民生。今年以来,偃师实施城建提质工程类项目106个,总投资113.7亿,已完工项目27个。

为提升区域通行能力,偃师相继完成华夏路东延和文化路、新新路、张衡路改造以及太和路、夏都大桥等项目,启动实施滨河路、夏都大道南延及迎宾大桥、偃石路提升改造等工程,加快打通断头路”“卡脖子路

加快推进西寺庄、后庄、齐庄、高庄、前纸庄、后纸庄等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塔庄、新寨整村征迁,开工建设中裕大厦、金融大厦,加快建设街头游园、公厕、垃圾中转站,目前已建成游园23个,让市民出门进园、开窗见绿;建成城市书房5座,形成“15分钟阅读圈;市区公厕总数达60座,实现市区每500米有公厕;市区垃圾中转站总数达22座,切实提高垃圾收集转运效率。

与此同时,偃师还立足构建一中心、一重点、六特色、美丽乡村全覆盖的现代城镇体系。重点打造翟镇夏文化旅游小镇、缑氏玄奘文化旅游小镇、山化特色景观旅游小镇、府店生态旅游小镇、大口生态休闲观光小镇、邙岭花木种植生态小镇,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

按照城市规划,到2020年年底,偃师的各项城建指标将标注新高度:城市路网密度不低于每平方公里8公里,实现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85%以上,公共供水普及率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8%以上,燃气普及率90%,供热普及率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绿化覆盖率39%,绿地率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6公里左右的各类地下综合管廊等,跻身全国一流县级城市行列。

天蓝水清,文明花开,宜居宜业,砥砺向前。

偃师,这座阅尽千年沧桑巨变的魅力古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正焕发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转自11月26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