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屯鼓声铿锵 敲响幸福生活

文章来源: 时间:2018-11-15 15:23

 

鼓作为传统乐器,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乐舞,还是报时、报警的重要工具。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鼓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近日,记者走进偃师市缑氏镇马屯村,探访“中原制鼓第一村”的独特魅力。

深秋的缑氏镇,青山萦翠,碧空如洗,沿营佛路向东500米就是马屯村。马屯村是偃师市乃至洛阳市最大的回族居民村,全村共有10个居民组,村民500多户,人口3000多人。

在村里的路边和巷子里笔者看到,一些成品或半成品的红鼓整齐的堆放着,村民制鼓的普遍程度可见一斑。据制鼓师傅马洪介绍,村里的制鼓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洪都乐器厂负责人马洪介绍说:“那时候流行搞副业,生产队分开以后,慢慢的自己干,人家给我起个外号“祖师爷”之称,我已经干了四十多年了,我今年68岁,那时间没人做鼓,过去也是老人流传下来的,咱慢慢根据传统,慢慢接着往下传吧”

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阶段。那时候的马屯村,属于集体经济,没有正规的鼓厂,10多个工人聚在一起,以生产队的名义,拉木条、撑牛皮,手工做鼓,从工艺上来说,制鼓要选木材、锯板、粘合、烘干、蒙鼓皮等40多道工序,十分考验制鼓师傅的耐心和眼力。

制鼓师傅姚彦交一边做鼓圈,一边和我们聊了起来,他说道:制鼓这种活儿人少不行,因为它的工序太多了,做这一批鼓种类多,像有十个二十个圈(模具)的,都有三四种鼓,现在不一样了,有多少能售多少,销售量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产业壮大,马屯村制鼓已从三五个人纯手工制鼓,发展为更加现代化、规模化的产业链。目前,该村已有制皮厂80多家、鼓圈厂20多家、半成品加工厂及成品制鼓厂200多家,并搭乘“互联网+” 快车,使“马屯鼓”畅销世界。

向阳鼓厂负责人杨向阳对制鼓行业非常看好,他告诉我们,他的鼓厂刚从网上接了一批新订单,是这次郑州国际武术节开幕式上用的表演大鼓,一米半的一百个,一米的两百个,接到这批订单以后,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的连夜赶制,争取在二十号之前,保质保量圆满的完成任务,现在通过这种互联网销售平台,给咱制鼓行业带来很大优势,就是足不出户,可以轻轻松松的把产品销售出去。

如今,马屯村80%的村民已靠制鼓致富,村民的生产生活也与鼓息息相关。谈起未来村里制鼓业的发展,村委会主任马建都显得自信满满。

马屯村村委会主任马建都说,从2016年以来,马屯已经成为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文化娱乐产业的这个需求量更大,马屯这个制鼓产业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规范制鼓行业,马屯村村委准备成立这个鼓业协会,让马屯的制鼓产业更好的管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