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河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二十八年创新发展之路
从昔日的摩托车零件加工厂,到生产三轮摩托车并成为国内十大车型十年之久,再到自我谋变,研发新能源四轮电动车,洛阳大河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的东风里,走出了一个业界瞩目的大河之路。
1975年邮电部直属黄河摩托车厂落户偃师。今天人们很难相信,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乡镇企业是从机械工业基础悠久的郑洛交界地区兴起,并影响了全国。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偃师,摩托车及零件制造,已经进入这些乡镇企业的视野。1990年偃师民企开始与黄河摩托车厂合作生产二轮摩托车。
转型之路 走向创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伊洛之畔,稻米之乡,伊洛并流,千年潺湲。岳滩镇赵庄寨,中国哲学家张载的后裔聚居的河洛村庄,在这个浪潮中,不甘落后,兴起了机械加工。
1991年,偃师青年张建伟和父亲张广都从赵庄寨村走出来,在岳滩镇上建起了曙光机械厂,生产摩托车配件。1994年,易名偃师曙光达林摩托车厂,为国企提供摩托车配件。张广都敏锐地注意到三轮摩托车这个新事物。他请来黄河摩托车厂的技师,按照他的设想,将二轮摩托车改装成有车厢的三轮摩托车。武汉,畅销!长沙、畅销!西安、南京,还是畅销!犹如基层民生的神奇稻草,这款车在众多城市受到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的欢迎,拉客,跑运输,养家糊口。随后,三轮摩托车在农村打开销路——以其轻便灵活,代替笨重的农用拖拉机,运输粮食,做生意,串亲戚,农村市场迅速打开。
大河公司暗合了偃师三轮摩托车产业的发展史——1992年建企,扛着民营经济大旗,成为全国最早的三轮摩托车企业;2003年之前,公司生产的曙光牌正三轮燃油摩托车,一直保持国内销量前三。
环保之路 走向重生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张建伟从父亲手中接过大河的方向盘时,行业突然面临了“洗牌”寒冬。张建伟视挑战为机遇,积极实施准入认证和品牌战略,根据细则要求,整改提升工厂,各种设备配置到位、邀请黄河摩托车技术人员进行工艺规范。
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发展,2005年,大河公司顺利借力帆准入,获国家摩托车生产准入,可生产、销售“大河”牌三轮车 ,大河公司成为偃师市第一家有准入资质的民营企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合法品牌,大河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和大河一样,这一时期,偃师三轮摩托车企业经历大浪淘沙,一批有准入资质的民营企业,经历羽化蜕变破茧成蝶,充满发展活力,将整个偃师摩托车产业带入一个发展的春天。
2007年,大河公司与力帆集团脱离,易名洛阳北方大河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走向更加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2012年以来,伴随偃师摩托车产业创新转型的脉动,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从生产“油三”到“电三”, 到成立“大河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生产新能源汽车。大河公司的环保之路愈加显著。
出口之路 走向世界
2010年,一次聚会上,张建伟偶然结识留美从事汽车研究的王博士,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后来王博士在重庆建宇杰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时,两人有过合作。张建伟觉得电动汽车市场广阔,两人就开始合作研发四轮低速电动汽车。
与此同时,在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大河新能源长期与洛阳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重新产品的自主开发,目前公司技术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0人,建立了一支高质量的研发团队。于2016年通过的“洛阳市低速电动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质认定,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相继向国家专利局申报并获得专利十余个。公司的项目建设和整车产品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于2016年通过了洛阳市低速电动四轮车的“企业备案”和“产品备案”,同时获得“河南省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目录”上榜企业和品牌。
随着节能环保车型相继开发,整车推向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大河公司积极审时度势,坚持开拓创新,大胆转型升级,加强对外合作,2016年与巴基斯坦联合汽车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7年8月25日,公司自主研发的低速电动新能源汽车投产,不到一个月就生产了1万多辆。如今,预计将有5000辆出口巴基斯坦。
围绕“发展、创新、转型、升级”的经营目标,以质量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着眼未来,在智能装备技术方面,公司拟在两年内实现“冲压、焊装、涂装、装配机器人操作智能化,从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实现大河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的宏伟蓝图。
2012年以来,伴随偃师摩托车产业创新转型的脉动,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大河公司在不懈创新的路上让中国改革发展的成果,摆在世人的面前。
一个锤子,车床,工人师傅还在车间专注地工作,而新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早已入驻生产线。一个企业从村庄起步,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次次走在市场的前列,走向世界。
北方大河的故事,就是偃师三轮摩托车产业的故事,就是改革开放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