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民营企业家尚耀宗眼中的针织产业发展变迁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偃师市翟镇镇民营企业家尚耀宗也不例外,改革开放40年,他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回首翟镇针织产业的发展历程,这期间他的奋斗创业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
尚耀宗出生在翟镇镇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村里的很多人为了生计,都背井离乡到外面打工去了,他们过了年出发到春节返程,几乎在外漂泊一年时间,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留在家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足不出户在家创业。
织机声声 改革春风吹遍伊洛大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很多人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开始发展针织产业,此后亲戚带亲戚,熟手带乡邻,逐渐形成一支庞大的针织大军。经多年打拼,翟镇镇建起了自己的毛纺厂、针织厂,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有几台针织机,生产加工帽子、围巾等针织制品,针织品俏销全国各地,成为了翟镇的支柱产业。
那时候,尚耀宗刚好高中毕业,20来岁,因为家里日子难,没有出去,他在村里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家家户户机杼声”,一月一个万元户,是翟镇针织产业最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作为传统的“针织之乡”,针织、印染企业产值占据了翟镇经济的半壁江山。一个月挣几十块钱,看人家织帽子很挣钱,尚耀宗心里动摇了,这是他当时的想法,他看着村庄一座座瓦房相连,一条条土路相接,一个远大的理想在他的心中蔓延开来,那就是在改变家庭落后贫穷的基础上来改变家乡人的贫穷。
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祖国大地,翟镇镇的针织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家家户户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开始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针织产品。尚耀宗在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下,在自己家里开始作坊式生产。
尚耀宗描述说,每年的麦收时节,路过翟镇,虽是一年农村最忙碌的时候,但是207国道两侧已经开始晾晒五颜六色针织毛线,而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针织行业大规模生产的时间节点。如今的207国道两侧,厂房林立,机声隆隆,穿着一新的工作人员正在标准化厂房内忙着织纺线、织帽子。
翟镇针织 区域性的产业集中
翟镇家家户户都有机器,虽然都是手动的老式针织机,但是工作人员来回倒班,产品供不应求。那时候,都是在自己家里办小作坊。不像现在,针织户都变成了企业家,拥有了标准化厂房,全自动生产流水线,生产的针织产品出口到了美国、俄罗斯、东南亚。
搞针织就需要针织毛线,翟镇的针织毛线大多是从外地购置的,基于这一点,尚耀宗瞄准市场空隙开始着手筹建一个生产毛线的厂子,服务翟镇众多针织户。
1986年是一个难忘的年头,经过尚耀宗东抓西借的努力筹资下,偃师县长虹毛纺厂正式诞生了。
创业伊始,尚耀宗创办的长虹毛纺厂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管理水平,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传统来料加工家具粗放的、低水平的原料加工作坊,生意萧条。期间,他一边靠积累维持生活,一边学习、考察和借鉴同行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积累经验,借势而发。正是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勤劳朴实的本色,毛纺厂一步步走出困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要想致富百姓,就要舍得付出。企业扩大后,尚耀宗在致富路上鼎力相助针织户,在自身资金运转困难情况下,还坚持把毛线赊账给针织户,一年赊账达200余万元,使众多面临停工的农家小院再次响起了隆隆织机声,此举,也让他和众多针织户打成一片,成为朋友,许多年生意往来中,产生了诸多感人的故事。
翟镇镇的江华华是1987年开始踏进针织业的,也是第一个向尚耀宗赊线的第一人,那时,江华华家穷得叮当响,结婚的彩礼钱都是从村民那里借来的。结婚后,江华华千方百计买了一台旧机器,准备搞针织改变命运,但是手头已经捉衿见肘,没钱,连线都买不来。江华华想到了能不能赊线织帽,于是,江华华蹬着自行车来到了长虹毛纺厂,把自己的想法给他推心置腹的说了说。尚耀宗一听,当时非常受感动说,也知道针织户经常会遇到难处,当时毫不犹豫就赊给江华华了一大包线,江华华感激得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江华华把线捆到一辆烂杆子自行车上带走了。
人在落难时一个铜板可能救一条命,没想到就是这包线改变了江华华的命运,江华华很珍惜这包线,回到家就倒线织帽,踏踏实实地干,生意做了起来,到了年底,已经鸟枪换炮,烂杆子自行车已经换成了崭新的面包车,华华当时非要请尚耀宗吃饭,尚耀宗却说:“看到你致富我很高兴,这顿饭就免了。”
因为尚耀宗也是从一个小针织户起家的,他知道针织户的难处,每一个针织户都是勤劳善良的,大家都是靠自己的辛苦赚钱。正是这些原因,尚耀宗平时和针织户们都是坦诚相待,从来不玩虚的。他记得最多一次,一年下来,赊给针织户的毛线价值200多万元,当时尚耀宗想的就是让那些运营资本少的人“开开戏”,打翻身仗,拉动翟镇镇经济的发展,为翟镇经济腾飞注入活力。
四十年针织 冷暖自知
翟镇针织的加工模式,与其说是公司加农户的松散形式,更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跨行业推广。这种小狗经济,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活力。
要搞好经营,就要善于学习先进的经验,尚耀宗认为只有走出去学习到国内一流的经验,才能降低成本,才能让针织户利益最大化。为此,他曾甘当小学生到浙江沿海纺纱厂学习人家的纺纱技术、经营理念,回来指导自己厂子的工作,技术的创新,一下子让翟镇客户节省了100余万元。
人挣到了钱,便开始想方设法拿钱搞公益事业,因为有这个能力了,尚耀宗就陆续为村里修路助学等各项公益事业捐了10多万元。还把180多人员安排到厂子里让他们挣钱,改变家庭现状。
一晃改革开放40年了,翟镇镇很多针织户都是从购买针织毛线开始,一步一步逐渐发展壮大产业,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钱,买起了私家车,家里的土坯瓦房都变成了高楼大厦。
回忆过往,尚耀宗感慨万千。关于翟镇针织,这是一个挺过无数寒冬、一波三折的故事。最让他难忘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那年的针织市场处于消化库存状态。2009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库存卖空,于是到了2010年出现了需求的井喷。在外商其时不断补充库存的背景下,翟镇针织户便纷纷招兵买马,增加针织机器,扩大生产能力。电脑横机,全称叫电脑横向编织机,是一种电脑自动双针板舌针纬编织织机,通过将复杂而繁琐的编织劳动,分解为八个机械步骤,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普通针织户置办这样一台十万元的电脑织机,并不容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积累,翟镇的电脑织机达到400余台。10万元左右的电脑横机由去年的400余台增加到今年的近千台,尽管这其中许多人并不了解针织行业。多种因素导致针织市场产能扩张,却不料赶上更加糟糕的外需形势,那一年一顶帽子都没人要,尚耀宗的企业也面对很大的打击。
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过库存,有过挤压,但不管怎样艰难,尚耀宗硬是咬牙挺了过来,也使企业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天道酬勤。从农民到民营企业家,回想改革开放的40年道路,尚耀宗说:“都是党的好政策给我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以后的路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