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中国三轮之都”,在三轮摩托车产业的发展上,倾力打造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转型创新, “一体三轮”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绿色之轮”“创新之轮”“服务之轮”齐转,打造产业“命运共同体”。目前,偃师已嬗变为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产销基地、国家级摩托车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
缔造产业“命运共同体”
“中国三轮之都”背后是强大的产业体系支撑:占地11.9平方公里的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整车生产所需零部件调集供应的“30分钟产业圈”;国内近40%的三轮摩托车在这里下线;从业人员3.6万余人的182家三轮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产能突破100万辆、产品外贸出口30多个国家。
三轮摩托车产业体系与偃师的经济、民生息息相关。偃师市委、政府以市场和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战略思维的深度融合为抓手,以产业转型升级促发展,以广泛招商促长大,以有机关联促延链,以协同创新促壮硕,打造建立了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产业体系 “命运共同体”。
建立开放式产业体系,是缔造产业“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偃师打破燃油三轮车一枝独大的局面,将电动三轮车作为偃师三轮车产业转型提升的首选。自2012年以来,偃师先后实施了年产30万辆的五羊电动三轮车生产等多个项目,电动三轮摩托车设计年产能迅速突破100万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同时,偃师多点招商,开枝散叶,相继引进了盛江工业园、中豪光电摩托车照明系统、年产100万套高铁配件及汽车配件项目等2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质量的提升和转型升级。
偃师积极发展共生互惠的“接链”、“建链”项目。引进总投资9亿元的河南申安LED照明项目,是偃师在摩托车产业链上安装的“一盏明灯”,它不仅拉长了产业链,还将建成中原地区新型照明产品的新基地。
目前,偃师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有主导产业集群企业43家,产品有7大系列28个品种,关联产业链条企业100余家,规模效应日益扩大,产业高地更加凸显。
可持续发展的“三轮驱动”
发展要义,重在可持续。为保证可持续,偃师经过不懈努力为三轮摩托车产业“命运共同体”加装了“绿色之轮”、“创新之轮”、“服务之轮”,实现了“三轮齐驱”
“绿色之轮”增魅力 把三轮摩托车变成四轮汽车,是偃师三轮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梦想。为此,偃师矢志不移地盯住了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经过数年的跟踪洽谈,投资18亿元的东风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偃师,成为偃师发展“绿色车业”的梦想起点:“东风”专注于建设汽车制造等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跟进“东风”的“模块化”企业相继投资建设,最终形成了集整车生产、设施配套、零件供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车辆产业集群。这一集群的诞生立即展现出强劲的“虹吸效应”,现已吸引国内5家行业“尖兵”进行5个功能模块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2万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产能。
同时,偃师大规模引进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建成了河南省最大的光伏发电站之后,目前正在推进的太阳能发电项目有5个,节能降耗的“绿色革命”之页已经掀开。
“创新之轮”增活力 创新是传统产业实现远航的“增程器”。在偃师龙头企业洛阳大河新能源车辆有限公司有一支4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占销售总额的4%以上。2015年以来,先后推出了3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速电动四轮车产品,荣获淋雨试验装置、车身电泳挂具开启锁闭装置二项技术专利;致眩DH280、DH330、DH350三款四轮电动车型专利。
“服务之轮”增动力 为做好服务,偃师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硬件加速”:产城一体化和入区企业职工公寓等项目,可安置产业工人1.8万余名; “服务高地”模式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进驻企业和项目提供全程跟踪“保姆式”服务,推行“两个不见面”制度,2015年以来,仅协调解决资金一项就达5亿多元。